(《矿山·家园》——严伯霖纪实摄影作品展开幕)
(金竹山矿业公司向严伯霖授予《荣誉矿工》牌匾)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美华等参观摄影展作品)
(参观摄影展作品)
娄底新闻网讯(记者 李响炮)4月23日上午,由娄底市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娄底日报副刊部负责人严伯霖主创的以涟邵矿区、矿工和家属为题材的《矿山·家园》纪实摄影作品展在娄底书画院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名誉主席谭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梁尔源,娄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美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金含出席开幕式。
涟邵矿务局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从开发之初只有几对小矿井、年产不足10万吨到拥有10座矿山,年产原煤300万吨,为娄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矿区工人却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幽暗的井巷,大多住着低矮简陋的房子,生活艰辛。2008年底,国务院出台了“中央下属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政策,涟邵矿区棚户区改造是湖南省棚改面积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型国有煤矿棚改集群。随着项目的推进,原分散在娄底、邵阳、湘潭等地87片棚户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矿山居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开始崭新的生活。
严伯霖是一位从涟邵矿工成长起来的新闻人,他以新闻人和矿山人特有的双重情感身份,背上相机,走入上千个涟邵矿山人家庭,走进100米之下的矿井工作面,3年间行程3万多公里,在隆隆的风钻声中,在低矮的棚户区里,在矿工们的笑谈间,记录了2万多张反映矿区工人和家属工作、生活的纪实照片,被矿工兄弟亲切地称为“矿工摄影师”。
据介绍,本次摄影作品展的100余幅以黑、白、灰为影调的图片,是从数万张照片中遴选出来。作品反映了矿工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以及矿工们在现实与理想交接之下,个体精神所折射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质朴和善良。这些带着煤的质感的摄影作品,折射出内在之美、厚朴之美、坚韧之美、阳刚之美,也是致全世界劳动者的一首大美赞歌。
“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100余幅照片,不仅记录了娄底矿山的变迁,更体现了娄底矿山的精神,镌刻了娄底矿山人的丰碑。”伍美华在讲话中指出,娄底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在山山岭岭的褶缝中开山辟土,数以十万计的矿工将智慧、汗水、青春甚至生命奉献给了一座座矿山,将从地底近千米处开采出来的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奠定了工业建设最坚实的基础,为人们送上光明和温暖,举办这次摄影展,目的是要让大家铭记这个时代,学习这种精神,向矿山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