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12月24日讯(记者 陈婕)从深圳走出去的孩子们,用海外顶级艺术名校教授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画出的将是什么样的作品?12月23日,36位从深圳走向世界顶级艺术名校的年轻人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巢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深圳特色的国际化作品展告诉你答案。
这个主题为“边界·跨界”的展览,又名“未来?未来!国际小燕画院学生作品展”,参展的36件作品,均来自从深圳国际小燕走向世界顶级名校的留学生,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罗德岛艺术学院等国际一流艺术院校,作品类型充分体现“跨界”主题,包括电影动画、多媒体艺术、建筑设计等多元化内容。
据悉,自2013年以来,“未来?未来!国际小燕画院学生作品展”每年都在粤港及海外其他国家和城市定期举办,至今已经举办12届,在艺术界影响极大。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1月6日结束。
是的,他们就是未来!
第一个“未来”后面是问号,第二个“未来”后面是感叹号。国际小燕院长张晋君告诉记者,策划这一系列展览的初衷,就是想明确指出,这些年轻的学生正在成长为未来不容小觑的艺术家,“他们是未来艺术的方向吗?是的,他们就是未来!”
“未来?未来!”系列展曾在深圳美术馆、华·美术馆展出,与广州美院、雅昌艺术中心合作办展,也曾亮相文博会、深圳国际车展,更曾移师香港、远赴澳大利亚办展。但本届展览,在张晋君看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目前为止最完整、最成熟、水准最高的一次。”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参展的36位年轻艺术家都是从深圳国际小燕走向世界顶级名校的留学生,有已经工作的设计师,也有在校学生,有的已经有成熟的作品系列,有的参与国际大导演的电影制作,有策展、获奖经历,就连大一大二的学生,都带来了极具独立思考、完成度相当高的作品。
张晋君介绍,本届36位参展艺术家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罗德岛艺术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芝加哥艺术设计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库珀联盟、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普瑞特艺术设计学院、纽约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伦敦大学学院、英国AA建筑联盟、圣母大学、南加州大、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等院校。
他们带来的参展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类型,包括电影动画、多媒体艺术、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插画设计、娱乐设计、交互设计、珠宝设计、装置艺术、服装设计、视觉艺术、艺术史等多元化的内容。
全世界最一线的艺术教育,将带来无限可能性。在张晋君的设想中,“未来?未来!”系列展是一个展示未来艺术可能性的平台,更是一个整合各类艺术元素、碰撞出伟大艺术家的平台,“我们已经从他们身上看到未来,在这种整合之下,他们的未来可能更具爆炸性。”
参展作品无一不跨界
本次展览的主题定为“边界·跨界”,张晋君解释说,“每个学校都有一些各自独特的差异性,我们希望此次展览让大家打破各自的边界,打开自己的盲区,激活自己未被发现的领域。”在他看来,未来的新型跨学科专业就是在这种多学科的交叉中实现的,跨学科跨领域是一个大的课题,复合型人才的出现是大势所趋。
参展作品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跨界”这一命题的理解。记者在现场看到,倪梦皓对洛杉矶几个著名建筑项目的研究、黄恺对巴黎一间剧院的分析,都是对现有的建筑体进行重解,通过平面设计进行二次构想。
王以凝对某个德国著名家具品牌的重构、彭程设计的救援机器人,运用视觉效果和摄影技巧,从独特角度展现工业设计美学。
宋东玥通过研究中国福建的国家遗产土楼,把它从一个当地老年人住宅重新设计成一个青年旅馆,把“室内设计”的概念大大拓宽。
陆明滢和杨贝雅在珠宝设计中加入了更多现代化反思,无论是前者的动物系列半戒、手镯和项链,还是后者的充电器和眼镜,都实现了对材料和使用功能的颠覆。
有的艺术家将展览设计参与到油画创作,有些则将影像艺术参与到感官实验,都不再是单一的艺术创作形式,而是颠覆传统、打破常规,非常开拓眼界。
最有趣的是,青年艺术家们在展览现场也碰撞出更多灵感。正在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读交通工具设计的赵博晨告诉记者,他看了展览后更加明确,希望未来能将自己的专业和娱乐设计结合起来,从事游戏、影视汽车设计方面的工作。
作品成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展览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成熟青年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
已经从芝加哥艺术学院纯艺毕业的梁子涵,如今在专注绘画创作的同时,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编辑工作,其作品曾在芝加哥和纽约等地展出,获“学者计划”荣誉。从罗德岛设计学院毕业的王越,如今是MID·产品设计师、意识夹Mindclip《黑科技》专栏作家、锤子科技ID设计师、前IDEO Boston Food & Future Colab Fellow设作联合创始人。同样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的张芷芊,现任国内一家大型通讯企业的工业设计师。他们带来的参展作品,都有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成熟的商业转化能力。
还有些尚未毕业的留学生,已经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